3小时前
物联网卡作为设备联网的核心组件,其采购渠道的规范性直接影响项目稳定性与成本控制。然而,市场上“低价诱惑”“非正规渠道”等乱象频发,企业若缺乏甄别能力,极易陷入质量无保障、售后无门的困境。
一、低价陷阱:以“性价比”为饵的连环套路
1. 流量虚标:宣称“无限流量”,实则“限速断网”
非正规渠道常以“100GB无限流量”“9.9元包年”等噱头吸引采购方,但实际使用中,流量达到20GB后即被限速至2G水平,甚至直接断网,为企业造成不小损失。
2. 隐性收费:低价卡费背后的“服务附加费”
部分代理商以“零卡费”吸引客户,但在后续使用中收取高额平台管理费、短信通知费等。企业采购前需明确合同条款,要求供应商列明所有费用项目,避免“低价入局,高价养卡”。
3. 以次充好:翻新卡、测试卡冒充新卡
非正规渠道为降低成本,常将回收的翻新卡或运营商测试卡重新包装销售。这类卡片寿命短、稳定性差,易出现频繁掉线、数据丢失等问题。企业可通过运营商官网查询卡片IMEI号,验证其是否为首次激活,规避翻新卡风险。
二、非正规渠道:无资质、无保障的“三无”重灾区
1. 电商平台“个人卖家”:无资质、无售后
淘宝、拼多多等平台上的个人卖家常以“物联网卡专卖”为名销售非授权产品。这些卖家无运营商代理资质,卡片来源不明,且缺乏售后能力。企业应优先选择运营商官网、授权代理商或设备制造商捆绑销售渠道,避免与个人卖家交易。
2. 社交媒体“低价团购”:诈骗风险高
微信群、QQ群中频繁出现的“物联网卡团购”链接,多为诈骗陷阱。骗子以“内部渠道”“限时优惠”为诱饵,要求采购方先付款后发货,收款后立即拉黑。企业需牢记“不见货不付款”原则,对社交媒体上的采购信息保持高度警惕。
除此之外,企业采购物联网卡时,应重点核查供应商的运营商授权证书、营业执照及过往合作案例,优先选择提供实名认证、流量池管理、异常预警等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渠道。同时,要求合同明确流量标准、资费结构、售后响应时间等关键条款,避免口头承诺。唯有以合规为底线,才能让物联网卡真正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“稳定器”。